深圳光明国际马术中心,赛道上的细沙在马蹄下轻响。11月10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马术盛装舞步团体决赛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新疆马术队的四位骑手刘忠、刘涛、兰超、张红钊牵着各自的战马,向全场观众深深鞠躬。202.088分,一枚沉甸甸的银牌挂在了他们胸前,也镌刻下新疆马术三十年薪火相传的印记。

新疆马术队兰超,刘忠,刘涛,张红钊(从左至右)获得第十五届全运会盛装舞步团体赛项目亚军。
从1993年的一鸣惊人到如今的薪火不熄,这支来自“天马故乡”的队伍,用优雅的舞步诠释着对马术的热爱与坚守。
56岁“活化石”:马背上的三十年,是热爱也是责任
“这是第九次站在全运会赛场了,感觉自己还没老。”56岁的刘忠抚摸着战马的鬃毛,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故事。

作为新疆队的教练兼运动员,他被业内誉为“全运会马术活化石”,而他的运动生涯,正是中国马术从萌芽到兴盛的缩影。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马术运动尚在起步阶段。刘忠和队友远赴吉尔吉斯斯坦,在草原上摸爬滚打两年,带回了先进的训练理念。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新疆马术队一鸣惊人,取得耀眼的成绩,让“新疆马术”的名字响彻全国。彼时的刘忠,还是个意气风发的青年骑手,如今已是鬓染微霜的教练,不变的是马靴上的荣光和眼中的执着。
“很多人觉得马术是速度与力量的碰撞,但盛装舞步是‘马的芭蕾’,是人与马的心灵对话。”刘忠穿着笔挺的礼服,言语间满是对这项运动的敬畏。他解释,盛装舞步的精髓在于“无形的扶助”,骑手通过细微的重心变化、指尖的轻触,引导马匹完成旋转、腾跃等动作,看似优雅从容,实则需要千锤百炼的默契。“最好的舞步,是让观众觉得动作都是马儿自主完成的,这是骑手与马的双向奔赴。”

从运动员到教练,刘忠的角色在变,但坚守从未改变。1997年后,广东队凭借优质马匹和系统化训练,连续三届垄断盛装舞步冠军,新疆队陷入长达16年的低谷。看着队员们因技术断层、马匹适配度不足而失落的眼神,刘忠暗下决心:“不能让新疆马术的招牌倒了!
刘忠一边坚持参赛,一边扛起培养新人的重任,“马术不是孤军奋战,需要一代接一代的传承”。2003年,他带队前往当时的世界马术强国德国进修训练,只为打破技术瓶颈。
“德国的盛装舞步训练体系最成熟,我们不仅要学骑手与马匹的精准配合技巧,更要掌握马匹调教的科学方法,还要搞懂如何让本土骑手适配进口优质马。”
在德国的日子,刘忠和队员们每天泡在马场12小时以上,从马匹的饮食配比、肌肉放松,到骑手的姿态控制、节奏把控,逐一记录学习。语言不通,就靠手势比划、查词典;训练强度大,队员们膝盖磨破、手掌起茧也没人叫苦。刘忠更是白天跟训,晚上整理笔记到深夜,把关键技术点翻译成中文,标注适合新疆队员的调整方案。回国时,他的行李箱里装了满满一箱训练笔记和视频资料,这些“宝贝”后来成了新疆队突破瓶颈的关键教材。
正是这份坚守,让他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以教练身份带队重返巅峰,打破广东队的垄断,而他一手培养的刘涛,也成了他最得力的“战友”。
38岁“师徒档”:从并肩作战到薪火相传
“刘指导是我的教练,更是我的榜样。”38岁的刘涛提起刘忠,满是敬佩。作为新疆队的核心骑手,刘涛与刘忠被誉为“全国冠军师徒档”,两人的默契不仅在赛场上,更在三十年的朝夕相处中。

16岁时,刘涛被刘忠选中进入新疆马术队。“那时候我对马术一窍不通,刘指导从刷马、喂马教起,告诉我‘要练马先爱人’。”刘涛记得,刚入队时,他的战马性子刚烈,经常拒不配合训练,是刘忠陪着他每天清晨遛马、深夜梳理马毛,一点点建立信任。“刘指导说,马是通灵性的,你对它好,它自然会对你敞开心扉。”
在刘忠的悉心指导下,刘涛快速成长,从青年队脱颖而出,成为全运会冠军骑手。但他从未忘记教练的教诲:“盛装舞步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的打磨。”备战本届全运会期间,刘涛每天训练6小时以上,从规定动作到自由演绎,每个细节都反复雕琢。“有时候一个旋转动作要练上百遍,直到马的步伐精准到毫秒,人与马的呼吸完全同步。”

赛场上,刘涛与刘忠并肩作战,师徒二人的动作整齐划一,马匹的步伐与音乐完美契合。“看到刘指导56岁还在坚持,我没有理由松懈。”刘涛说,如今他也开始承担起培养年轻队员的责任,把刘忠的训练理念和对马术的热爱传递下去。“师徒同心,不是一句口号,是我们在马背上共同坚守的信念。”
38岁“跨界骑手”:二十年坚守,从速滑场到马术台
38岁的兰超有着一段特殊的经历,他曾是一名速滑运动员,15岁时因出色的协调性和身体素质,被刘忠“挖”进马术队。“当时我对马术一无所知,觉得骑马就是在草原上奔跑,没想到要穿礼服跳‘芭蕾’。”回忆起初入队的场景,兰超忍不住笑了。
从冰场到马场,兰超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速滑靠的是速度和爆发力,而盛装舞步需要的是耐心和默契。”刚开始训练时,他常常因为动作僵硬被马匹“拒绝”。但兰超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韧劲:“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他跟着刘忠学习马匹心理学,每天亲自照顾战马的饮食起居,刷马、遛马、清理马厩,从不间断。
“我的战马叫巴杜瓦2,是一匹德国公马,灵气十足但有点小脾气。”提起自己的“战友”,兰超眼中满是温柔。这匹栗色鬃毛的战马是杭州亚运会前与兰超结缘的。“第一次见面,它就用鼻子蹭我的手心,好像在说‘以后我们一起战斗’。”
为了培养默契,兰超给巴杜瓦2定制了专属训练计划:清晨带着它在草坪上散步,听舒缓的音乐;训练时根据它的状态调整强度,从不强迫;晚上给它梳理鬃毛,轻声说话。“马术的魅力在于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马下一秒的情绪,但只要建立了信任,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本届全运会上,兰超与巴杜瓦2配合默契,完成了一套难度颇高的自由演绎,赢得裁判的一致好评。这是兰超第五次参加全运会,手握一次冠军、两次亚军的他说:“成绩属于过去,只要还能骑马,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31岁“新生代”:从新疆到上海,初心不改
31岁的张红钊是新疆队的“新生代”骑手,也是本届全运会上的一抹亮色。很多人不知道,这位代表新疆队参赛的骑手,在上届全运会上曾代表上海队获得铜牌。“无论代表哪个队伍,我都是新疆培养的骑手,我的根在那里。”张红钊说。
12岁时,张红钊被刘忠选中,成为新疆马术队的后备队员。“刘指导常说,马术是一项需要敬畏心的运动,要尊重马、尊重对手、尊重赛场。”在新疆队的十年,张红钊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骑手,学会了如何与马相处,如何在压力下保持从容。
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张红钊代表上海队参赛,凭借稳定的发挥获得团体铜牌。“那次比赛让我看到了各地马术运动的发展,也更清楚自己的差距。”赛后,他回到新疆队,向刘忠和刘涛请教,打磨技术细节。“新疆队的传承精神让我受益终身,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记初心。”
本届全运会上,张红钊与三位前辈并肩作战,成为队伍中最年轻的力量。“能和刘指导、涛哥、兰超哥一起比赛,是我的荣幸。”他说,比赛中前辈们的从容不迫给了他很大鼓舞,“他们让我明白,盛装舞步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心态的较量。”最终,他凭借精准的动作和稳定的发挥,为队伍贡献了关键分数,助力新疆队摘得银牌。
三十年荣光不灭,新疆马术再踏新程
灯光下,四位骑手与他们的战马静静伫立。从56岁的刘忠到31岁的张红钊,四位骑手的坚守,勾勒出新疆马术三十年的发展轨迹。作为“天马故乡”,新疆有着得天独厚的马术传统,更有着代代相传的坚守与热爱。

“现在国内马术运动发展很快,马匹质量越来越好,年轻骑手越来越多,这是好事。”刘忠感慨道,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的“系统化训练”,中国马术的进步有目共睹。而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培养更多优秀的年轻骑手,让新疆马术的荣光延续下去。
“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继续站在赛场上。”刘忠的话语掷地有声。而刘涛、兰超、张红钊也纷纷表示,会接过传承的接力棒,用更多的汗水和努力,书写新疆马术的新篇章。
深圳,马蹄轻响化作最美的旋律,奖牌的光芒照亮了四位骑手的笑容。这枚银牌,不仅是荣誉的见证,更是传承的象征。从“60后”运动员到“90后”,从天山脚下到南海之滨,新疆马术人用三十年的坚守,演绎着“马的芭蕾”,也书写着属于中国马术的传奇。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记者:陈彦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