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距离刚刚过去的2025乌鲁木齐马拉松鸣枪开跑已过去两天,但市民吕亦凡的“马拉松热”仍未褪去。
茶余饭后,她总会翻出手机里的参赛照片,和家人朋友分享赛道上的精彩瞬间,“现在跟同事聊天,三句话离不开马拉松,那种全民参与的热血劲儿,回想起来还心跳加速!”
从5公里欢乐跑到半马完赛:一场赛事点燃终身健身热情
“2023年第一次站上乌马欢乐跑起点时,我还想着‘能跑完5公里就不错了’,没想到这一跑就停不下来了!”44岁的吕亦凡笑着回忆起与马拉松的结缘。彼时,她被赛道两侧加油的人群、志愿者递上的水、跑友间的相互鼓励深深打动:“那种所有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的氛围,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运动的魅力。”
自首次站上赛道后,吕亦凡就把跑步纳入日常生活:每周三次慢跑,从小区周边到城市绿道,从最初的气喘吁吁到后来的轻松坚持,5公里、8公里、10公里……距离不断刷新。2024年日常训练中,她成功挑战马拉松半程距离。2025年,她顺利冲过乌鲁木齐马拉松半马项目终点线,并收获了人生首枚半马完赛奖牌。
“拿到奖牌的那一刻,我哭了,激动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吕亦凡难掩激动,“马拉松彻底改变了我。以前总说工作忙、年纪大,没时间运动,现在才知道,只要想开始,年龄从来不是障碍。我也想把这份快乐传递出去,让更多人爱上运动、拥抱健康。”
8月31日,2025乌鲁木齐马拉松项目北京路赛段,路旁市民群众为跑者加油。记者 王畅彤 摄
在2025年乌鲁木齐马拉松的赛道上,像吕亦凡这样因赛事改变生活的跑者还有很多。58岁的退休教师张建梅第一次挑战全马,跑到35公里处时,腿部肌肉的酸痛让她几乎想放弃,“就在我放慢脚步时,旁边一位大学生跑友递来水,还陪着我慢跑打气,说‘大姐,我也是第一次跑,咱们一起冲线!’”最终,张建梅以5小时48分完赛,冲线时她紧紧拉住那位大学生的手:“这不仅是一块奖牌,更是陌生人之间的温暖,让我觉得自己还年轻!”
张建梅说,年近六旬的她成功打开了全马的大门,那枚闪耀的全马完赛奖牌成为推动她继续奔跑下去的动力,她要跑到跑不动的那一天,将快乐延长。
22岁的葛浩然则带着“为家乡代言”的初心参赛。“赛道旁的队伍跳着街舞,小朋友举着‘加油,乌鲁木齐’的牌子,他们的鼓励让我越跑越有劲,根本停不下来。”他说,跑过八楼、红山公园时,看着家乡的美景,自豪感油然而生:“能在自己生长的城市跑马拉松,太幸福了!”
周周有赛事、月月有活动:体育成为市民生活“标配”
如果说一场马拉松点燃了更多人奔跑的激情,那么周周举办的体育赛事,则是让更多人站上运动舞台、成为生活主角的又一重要举措。
在乌鲁木齐,被体育赛事点燃热情的不止吕亦凡。9月中旬,为期一个多月的2025年乌鲁木齐市城市足球联赛(乌超)即将开赛,消息一经发布,便吸引了乌鲁木齐业余球队纷纷报名。
“每个周末能和队友们在赛场上奔跑,踢完球浑身都舒畅,这种‘多巴胺爆棚’的快乐,比宅家刷手机有意思多了!”乌鲁木齐足球爱好者王磊已经开始期待比赛。这是乌鲁木齐首次举办城市足球赛,对于热爱足球的他们来说意义非凡。
“站在赛场,似乎又回到了青春年少,让职业球员的梦想得以延续。”王磊笑着说,上周球队热身赛时,他的儿子专门来加油,“孩子喊‘爸爸加油’的那一刻,我幸福至极。”
在今年已举办的赛事中,“全国第四届游泳城市系列赛”让乌鲁木齐代表队10岁的小将李沐阳收获满满。首次参加全国性比赛的他,顺利完成50米自由泳比赛,虽然没有拿到奖牌,但成功完赛也给了小伙子足够的勇气,他给自己鼓劲:“我要继续努力训练,为了奖牌去奋斗。”
李沐阳学习游泳的过程已经感动到了他的妈妈张敏。她说,自从儿子7岁起开始游泳,不仅身体素质变好了,还学会了坚持,这比任何奖励都珍贵。
除了足球赛事,接下来的几个月,乌鲁木齐还将陆续推出一系列特色体育活动:以“奔跑吧・少年”为主题的中学生三人篮球赛,将让青春活力在赛场绽放;青少年太极比赛与滑雪模拟机比赛,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为冰雪运动储备后备力量,让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的市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舞台”。
今年年初,乌鲁木齐市将“丰富体育赛事活动”纳入2025年十件民生实事,明确提出要办好“2025年第二届中亚室内田径邀请赛”“全国第四届游泳城市系列赛”等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并组织开展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不少于1500场次。如今时间刚过三季度,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乌鲁木齐已累计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1541场,参与人数达8万余人,两项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8月31日,在乌鲁木齐奥体中心综合体育馆,2025赛季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男子团体第三阶段比赛中,山东魏桥运动队选手王楚钦(右)在单打比赛中以2:3不敌山东鲁能运动队选手徐瑛彬。记者 陈岩 摄
“现在周末出门就能看比赛、参加运动,体育真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9月1日晚,从乌鲁木齐奥体中心走出的市民张静难掩心中喜悦。2025乒超第三阶段比赛在乌鲁木齐结束,她近距离地和偶像接触,从电视中的比赛转移到身边,孙颖莎、王楚钦、王曼昱等她喜爱的球员更加真实可触,“孙颖莎打完比赛后,还笑着和我们招手,那一刻,作为球迷简直太幸福了!”张静说,这种“家门口看大赛”的体验,让她真切感受到城市的发展与进步,“这是幸福的感觉,也是乌鲁木齐这座城市实力的体现。”
张静的感受道出了许多乌鲁木齐人的心声。如今在这座城市,赛场不再是职业运动员的专属领地,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活泼好动的孩子,只要热爱运动,都能站上属于自己的舞台,在“重在参与”的快乐中感受体育的魅力。
从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基础设施“加码”筑牢幸福根基
赛事活动蓬勃开展的背后,是乌鲁木齐对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一直以来,乌鲁木齐聚焦市民“健身去哪儿”的需求。以今年为例,继续在全市不少于200个社区(村)、公园、游园等公共场地,新增或更新健身路径、乒乓球台、篮球架等体育设施器材,继续完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健身服务。
9月2日清晨,在乌鲁木齐鲤鱼山公园,78岁的张桂兰如约来到公园内的健身步道快步走。智慧步道上的大屏幕显示着她所完成的步数、公里数,以及心跳速度等信息,这让张桂兰能够科学掌握运动节奏,也让运动更加新鲜、有趣。
“体育公园就在楼下,智慧的健身环境让我爱上了体育运动。虽然我78岁了,但保持锻炼的好习惯让我看起来很年轻,我觉得我现在最多也就60岁。”说完,张桂兰哈哈地笑了。
和张桂兰一起健身的还有邻居、好朋友,大家组建了健身小分队,这让他们的退休生活健康又快乐。
在健身场地扩容、增质方面,乌鲁木齐可谓下足了功夫。今年,继续选取了不少于16个具备条件的体育经营场馆,推出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涵盖游泳馆、羽毛球馆、健身房等多种类型。
“我带着孩子每周至少三次走进体育场馆,游泳、打羽毛球、跑步,这已成为我们的日常。”家住乌鲁木齐奥体中心附近碧桂园小区的市民李晓旭说,“孩子以前怕水,现在不仅学会了游泳,还主动要求去锻炼。”李晓旭笑着说,健身环境的提升和收费的降低,让她将体育运动列入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更收获了健康、快乐以及和谐的亲子关系。
从一场马拉松的热血沸腾,到“周周有赛事”的常态化陪伴,再到家门口体育设施的“精准覆盖”,乌鲁木齐正以体育为纽带,将健康理念融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用运动的力量为美丽家园建设添砖加瓦。
如今,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公园广场,运动的身影随处可见,健康的笑声时时回荡,一幅“全民参与、全民健康、全民幸福”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记者:陈彦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