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行政部门,有关直属单位,有关全国性体育社会组织:
近年来,户外运动等群众体育项目蓬勃发展,赛事活动供给日益丰富,参与人数持续增加,在丰富群众体育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组织不规范、相关制度不健全、执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发生,造成一定安全隐患。为进一步加强户外运动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管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动政策落实,强化风险排查
加大对已出台相关政策的执行落实。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严格按照体育总局制定的《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加强对《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安全评估工作指南》国家标准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办赛指南编制内容与评估指引》等行业标准的执行落实。进一步加强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压实各方责任。在赛事活动筹备阶段,对场地设施稳固性、消防通道畅通性、应急救援设备配备等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认真整改,坚决执行安全防范及救援措施不到位不开赛的要求;赛事活动进行中,实时监控人流密度、天气变化、参赛者身体状况等动态风险,发现隐患立即叫停;赛后要复盘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体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工作,争取支持;加强与公安、交通、气象、应急、水利、海事、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调合作,明确工作职责,推动形成各部门协同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聚焦项目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
针对户外运动项目特点和规律,加强风险研判,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马拉松等路跑项目要强化竞赛组织工作,重点关注起终点管理、起跑仪式流程、赛事物资保障、计时系统、流线秩序等关键环节和点位,做好参赛名额公开和管理;山地越野跑等高危险性山地户外项目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要加强对高温、雷电、暴雨、泥石流、滑坡等气象和地质灾害的风险预判,坚持熔断机制;赛艇、皮划艇、帆船、潜水、冲浪、龙舟等水上项目要全面掌握活动区域的水域条件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强化水上安全设备和救生器材配备;自行车项目要合理设置参赛准入门槛,尽量保证同一组别参赛选手水平相当,设置赛道分段安全评级制度,对下坡段、冲刺等高风险区域的管控要重点强调;航空体育项目要加强对参赛人员、飞行器、场地设施及观众区域的重点管控;汽车、摩托车项目要严格车手安全装备及车辆安全改装检查,规范设计比赛线路及场地。
三、加强正面引导,重视舆情管控
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正面宣传,强化正向引导,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加强与主流媒体沟通联系,主动争取、及时跟进正面宣传报道。用好新媒体平台,邀请运动达人、知名博主等制作、推广文章或小视频,讲好老百姓参与赛事活动的故事,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赛事文化氛围。梳理汇总并大力宣传优秀赛事典型案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做好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密切关注舆情态势,进行风险研判,制定应对预案,出现问题及时处置并上报。
四、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安全预警
持续推进从业人员培训,可按照就近便利原则分片区进行培训,提升各相关方面安全办赛能力;做好各项赛事活动全体参赛人员安全教育,强化“第一责任人”意识,提高自身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和使用,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通过新闻媒体、广播电视、微博、微信、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介绍项目相关安全常识,强化警示教育;重点对存在安全隐患赛事的组委会、监管单位、运营单位等,发送安全工作提示,推动各方面及时作出应对措施。
五、紧盯关键节点,及时处理报告
高度重视高温、洪涝、极端天气等带来的风险挑战,加强赛事活动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实时监控人流密度、天气变化、参赛者身体状况等动态风险,发现隐患立即叫停整改。做好体育场馆、室外健身场地器材安全管理,及时修复老化、损坏设备,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器材立即停用并更换;对人员密集场所,制定科学分流方案,增派安保人员维持秩序,防范拥挤踩踏等安全风险。对户外运动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重点时段相关情况、其他时段发生问题的情况,以及其他需要体育总局掌握的重大突发事件和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情况,在按规定向属地政府报告的同时,及时向体育总局报告。
体育总局办公厅
2025年7月8日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