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自治区重竞技运动训练中心的中国式摔跤训练馆里回荡着此起彼伏的脚步声与嘶吼声。垫子撞击的闷响中,20名摔跤队员正进行高强度对抗训练。人群中,赵飞虎一个利落的下潜,双臂如铁钳般锁住对手的腰际,骤然发力将人腾空掀翻。
自治区重竞技运动训练中心的中国式摔跤训练馆内,中国式摔跤队员们合影。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晶晶 摄
起身时,他习惯性摸了摸右耳——这只比左耳略厚的耳朵,耳眼几乎消失,边缘布满不明显的凸起。“刚入队时师兄笑我耳朵‘没开窍’。”赵飞虎笑道。这正是摔跤手的“特殊勋章”:常年训练中,耳朵在反复撞击下软骨增生,渐渐“长合”成这般模样。在队里,每对这样的“摔跤耳”都是别样的“队徽”。
4年前,16岁的赵飞虎带着全疆青年赛的佳绩入队时,109公斤的体重让他站在灵活的省队队友中间,像个“笨拙的大熊”。“每次练‘揣’这个动作时,腹部的赘肉扯得慌,膝盖磕得通红,动作还是歪歪扭扭。”回忆往昔,他坦言当时总躲在队伍末尾,生怕拖大家后腿。
这一切都被主教练卡哈尔曼・达吾提看在眼里。不同于对其他队员的严厉,他总在下训后陪赵飞虎加练,讲述中国式摔跤的智慧,“这是老祖宗‘以巧破千斤’的手艺,你既为热爱而来,我相信你是个好苗子。”
集体的温暖悄然浸润着这个离家少年。当赵飞虎拖着满是水渍的地板时,队长亚沙尔·提力瓦力地默默示范;除夕夜思乡情切时,教练突然宣布带全队逛集市。这些点滴汇成暖流,让赵飞虎在甘肃外训时找到了第二个家。
为了跟上队伍节奏,赵飞虎开始“笨鸟先飞”。别人练10组,他练20组。深夜仍对着训练视频逐帧抠动作。为练好“勾腿”,他缠着队长亚沙尔加练到深夜,膝盖磨破了也没停。“亚沙尔哥说,摔跤不只是摔别人,更是摔掉自己的‘怕’。”队长的这句话,成了他突破瓶颈的钥匙。
4年淬炼,曾经的“笨熊”完成蜕变。体重从109公斤降到89公斤,动作愈发凌厉。去年,新疆中国式摔跤队赴喀什、和田交流,赵飞虎一亮相,就成了跤场上的“闪亮新星”。主持人瞅着他闪转腾挪的利落劲儿,脱口喊出“黄飞鸿”,这个称呼引得全场掌声雷动。赢了比赛,各族观众挤到台前,有人拍他肩膀道贺,还有人送来饮料、烤肉。尤其当当地老爷爷执意塞来“压岁钱”,他深深感受到了技艺传承背后的深情厚谊。
2024年全国锦标赛上,赵飞虎获得82公斤级铜牌。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中国式摔跤决赛中,他和兄弟们并肩作战,7名运动员参加5个公斤级别的角逐,最终收获1金、1银、1铜。
吉尔吉斯斯坦乔尔蓬阿塔市伊塞克湖畔,第二十四届国际伊塞克湖运动会开幕式举行,中国式摔跤作为唯一展演项目亮相。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晶晶 摄
今年9月,赵飞虎跟着师兄们一同前往吉尔吉斯斯坦,把中国式摔跤带到了国外赛场。面对当地运动员好奇的目光,他和队友们一边演示“勾腿”“牵别”等经典动作,一边用翻译软件讲解技法要领。“我用英语告诉当地运动员,我们中国式摔跤讲究‘合’,队伍也是一样,心合在一起,劲才能往一处使,才能摔出最好的成绩。”他说。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王晶晶